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

campus culture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16-07-04 点击:183

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

 

 

 

 

 

 

 

 

 

 

 

 

 

 

计算机应用专业

课程建设方案

 

 

 

 

 

 

 

 

 

 

 

 

 

 

二〇一四年九月

 

 

 

 

 

 

 

 

 

 

 

 

 

 

 

目录

一、课程建设的内容........................................................... 3

二、“课程模式”建设.......................................................... 3

(一)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培养........................................... 3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 4

(三)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4

(四)课程开发工作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5

三、课程的开发过程........................................................... 5

(一)专业市场调研....................................................... 6

(二)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编制职业能力标准................................. 7

1. 第一阶段“工作职责和任务分析”.................................... 7

2. 第二阶段“任务和能力目标分析”.................................... 7

(三)进行课程结构分析,编制专业教学标准................................. 9

(四)依据单元教学目标,选好教学内容(载体)............................. 9

(五)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 9

(六)教学场所的设计及设施(设备、基地、工位等)......................... 9

(七)进行单元课程分析,编制课程标准.................................... 10

1.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 10

2.确定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 (参考文献[2] P48-60)..................... 12

四、课程建设要求............................................................ 13

(一)贯彻“工学结合思想”,开发优质课程................................. 13

(二)双师团队实施“迭代递进”式教学.................................... 13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14

四、课程建设验收............................................................ 14

[参考文献].................................................................. 16

 

 

 

 

一、课程建设的内容

    课程建设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示范校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课程建设必须理清课程建设“建什么”、“怎么建”。中等职业教育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所以必须根据岗位群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课程的建设内容。要使课程达到“优质”的水平,就必须坚持校企合作,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改革和创新“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

二、“课程模式”建设

课程模式建设主要是确定“教什么”,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开发课程,目前比较比较适用于中职学生的课程模式是“做中学、学中做”;二是考虑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序化课程;三是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框架计划,即建立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岗位人才”、“职业人”和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甚至是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人”,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观。深刻理解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实质,要区别职业技能(注重实用)、职业资格(注重资质)和职业能力(注重内化)的内涵差异。当职业岗位发生剧烈变化且已有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面临失效时,从业者应该能够依靠自身内化的职业能力在变动的职业生涯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能完成从初学者到合格的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发展。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

课程开发的关键步骤是选择课程知识内容及实施序化的过程,因此,专业课程在开发时要遵循职业性原则,从职业工作(或项目)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以知识本身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课程,传授的是显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理论性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课程,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内容应以过程性知识(实践知识)为主,以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为辅,教师在教学时要以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组织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实现实践技能与知识的整合。

(三)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行动导向的学习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

因此,教师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时,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培养学生的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建构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

(四)课程开发工作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双方组建的课程建设团队要共同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共同开发学生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创设适宜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共同制订学生工作和学习成果考核评价办法;合作建设教材等教学资源;在企业环境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育人,共同管理和监控教学运行;校企互相兼职,共建共管课程教学、岗位培训和合作技术开发的专兼职队伍,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互惠互利,谋求共同发展。

三、课程的开发过程

 
 

 

 

 

 

 

 

 

 

 

 

 

 

 

 

 

 

 

 

 

图1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流程

 

 

课程开发过程有三个维度:开发主体、开发过程和开发成果。开发过程包含六个开发关键过程环节、两次评议审批,形成六项开发成果。六个关键过程环节分别由不同的开发主体来承担;两次评议审批由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把关;实施运行过程中还会检查评估,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大纲)进行修改;最后环节的成果是学生的培养效果,整个课程开发过程构成了一个有序的循环过程如图1。

(一)专业市场调研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进行深入的社会行业背景调研、人才(劳动力)市场调研,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科学的结论,成果载体是“专业人才社会需求与专业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信息调查渠道: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相关企业、本专业毕业生跟踪信息、人才信息交流会及招聘广告、网络媒体、学生及其亲友、教职工与外聘教师、企业实习信息反馈等。调查重点应是区域行业企业负责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专家、专业对口的毕业生。

市场调查方式:采访面谈、问卷调查、广告分析和网络调查、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等。

调研工作要成立由专业带头人负责的专业市场调研组(课程开发机构1),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选好调查对象和设计好调查的方案,调查组成员熟悉调查工作的各项要求,明确工作分工。

调查对象:优选技术先进的企业单位,兼顾技术水平一般单位。

调查方案:明确调查目的,规定调查的范围、地点、对象、项目、内容、方式、方法、步骤和质量要求,确定时间安排。面对企业的访谈调查要精心设计访谈引导问题和调查问卷,并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对用人企业人员和本专业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应有不同的侧重内容。

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职业工作岗位,了解企业技术技能专家,为职业岗位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选择重点调查企业和选聘行业企业专家及校企密切合作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编制职业能力标准

在基本确定的专业服务面向区域行业内,对专业对应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岗位分析。职业岗位分析要全面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全过程和工作活动的所有因素。整个分析过程按照从工作职责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顺序进行。

1. 第一阶段“工作职责和任务分析”

分析职业内的工作职责和每一项职责内的任务。

具体要求是:(1)能深刻理解工作任务分析的目的、质量要求,能预期后续的课程框架;(2)善于激发并整合行业专家的思维;(3)能熟练进行工作分析的基本操作;(4)善于控制时间。其他成员全部是在企业生产一线直接从事本职业技术和管理的技术技能专家,要求是:(1)具有中、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2)在本职业领域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精通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且有前沿性了解;(3)善于表达与合作;(4)来自毕业生就业区域内、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以保证工作项目基本覆盖就业岗位群,每次聘请8名以上。

2. 第二阶段“任务和能力目标分析”

分析从业者在其工作职责的每项任务中应达到的最终绩效目标(能够完成的工作)和能力目标。本阶段对参与人员进行调整,更换4名行业专家,再增加4名专业骨干教师(以便与“教学分析”顺利衔接)。具体要求:对职责和任务进行复查,对部分“任务”补充、删减,形成职责和任务表完成稿。然后进行分组研究、编写各项任务分析和专项能力,最终形成详细的“任务分析汇总表”(如表1所示)。

表2  工作任务与专项能力汇总表

职责

任务分析 

能力 

1组装

台式

PC机

1-1确定用户需求

1-1-1

1-1-2

1-2根据客户需求选择计算机相关硬件

1-2-1

1-2-2

1-3 硬件组装

1-3-1

1-3-2

1-4设置主板实现电脑硬件超频

1-4-1

1-4-2

1-4-3

1-4-4

1-5设置计算机硬件参数

(BIOS)

1-5-1

1-5-2

1-6使用软件实现硬盘分区

1-6-1

1-6-2

1-7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

1-7-1

1-7-2

2诊断PC机常见故障

2-1寻找问题所在

2-1-1

2-1-2

……

 

需预先与行业专家沟通,将工作分析程序及要求通报给专家,请专家有所准备。讨论时采用头脑风暴法,主持人要鼓励专家们尽可能多地把不同意见展现出来。要集中注意力分析岗位工作要求,不要分析专业知识。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一般划分为8-15项,以行为动词来表述;每项职责分解为5-30项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书写格式是“名词+动词”;完成每项具体工作任务需要若干个专项能力,专项能力的书写格式是“能(会)操作(使用)……”(动作技能)、“能(会)分析(判断)……”(智慧技能)、“知道……”(陈述性知识)、“理解……”(解释性知识)。把写好的纸板贴上去,合并相同的,并掉能够被包容的,整合零碎剩下的;可以对结果进行补充;要充分尊重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每一条都必须获得专家的一致认可才能确定。

(三)进行课程结构分析,编制专业教学标准

课程结构分析的任务是根据国家教育法规要求、专业调研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分析得到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门类,分配课时和安排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编制专业教学标准。

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专业课程培养和训练学生未来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综合实践课”则通过较为集中的实践项目训练及生产性实训,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提高。课程体系是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

(四)依据单元教学目标,选好教学内容(载体)

在设计课程时,要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体现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紧贴行业或产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来开发课程,同时要参考核心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初级或中级)或针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中级职业技能证书要求,优先教学内容。

(五)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时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并确定相应的考核方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有效教学,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课程应同时开发教学所需的相关教学材料以及课件、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的编写与收集、整理工作。

(六)教学场所的设计及设施(设备、基地、工位等)

根据“学校-企业-岗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深刻变化,随之,要建设校内(校企组合)或校外的真实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融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设计应当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教学设备设施条件进行适应性配置,教学场所的布局要做根本性调整,按照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的原则设计实训室。教学场所的布局要调整为以实训室为主,以教室为辅,并且实训室不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要融“教、学、做一体化”,在做中学。有些专业在校内、外难于创设结合真实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其部分课程要结合校内仿真生产环境(仿真设施设备)或采用智能化媒体的具有高仿真度的虚拟实训情境。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也要发生适应性变化。

(七)进行单元课程分析,编制课程标准

1.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是相关职业的“职业描述”,“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描述”概念解释和实例参见参考文献[2] P11-17。在专业市场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工作过程中,学校对专业相应行业企业和行业“实践专家”有了较充分的了解,课程开发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研究选择适当的企业和适合的工作任务分析实践专家。

(1)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的准备(参考文献[2] P22-26)

组织由3-4位具有相同职业、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其中包括实践专家、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主要听取课程开发小组中的企业人员或企业负责人的建议意见,在企业里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岗位——那种只有具有一定资格和能力的专门人才才能胜任的工作岗位,工作岗位的选择标准与表述典型工作任务标准一致。在实践中对每一工作任务的分析都应该进行三次以上。如果能够针对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在尽可能多的行业、地区以及不同规模的企业中进行分析并寻求其共同特征,就能对每个案例的调查结果进行较好的调整,避免使个别企业不具备普遍意义的工作任务普遍化。

工作分析小组的任务包括观察、访谈、记录、制作照片或草图、收集或组织有关工作资料等5个方面。为了使工作分析能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结果,参加分析调查工作的小组成员(包括临时请来参加人员)都应深入了解表5所列出的工作任务分析的8个方面引导问题。

表3  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的引导问题目录表

分析要点

引导问题

工作与经营过程

在哪些工作过程中涉及该工作任务?生产哪些产品或提供哪些服务?怎样获得原料(前期产品)?如何接受任务?如何交付完成的任务?产品如何得到再加工?客户/顾客是谁?

工作岗位

被分析的工作岗位在哪里?照明条件如何?环境条件(如温度、辐射、通风、气雾、烟尘)对员工有何影响?员工在完成任务时有哪些肢体活动?

工作对象

工作任务的内容是什么(如技术产品或技术过程、服务、文献整理、控制程序等)?该工作对象在工作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如:是操作设备还是维修设备)?

工具/器材

完成该工作任务要用到哪些工具和器材(如万用电表、扭矩扳手、计算机及应用程序等)?如何使用这些工具?

工作方法

如何完成工作任务(查找故障、质量保证方法、加工、装配)?

劳动组织

如何组织安排工作(如独立工作、团组工作、部门)?那些级别对工作产生影响?与其它职业或部门有哪些合作及如何分界?

对工作的要求

完成任务时必须满足企业的哪些要求?顾客有哪些要求?社会有哪些要求?必须注意哪些法律法规及质量标准?

与其它工作任务的区分点

与其他典型工作任务有什么关系?与其他已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有何可比之处?与企业中其他工作岗位的相同任务有何共同或不同之处?本岗位是否可能进行职业培训?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实施(参考文献[2] P26-28)

在征得企业领导和部门主管对将要进行的工作分析活动同意和支持后,工作分析小组对所选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介绍工作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在企业员工的支持配合下开展观察、访谈、记录、制作照片或草图、收集或组织有关工作资料(技术图纸、程序文件等)各项工作。在分析工作过程中应将问题目录表作为参考资料始终带在身上,以免忽略个别分析要点,要做好摘要笔记,还可通过照片和图表巩固分析资料;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一般需要两个小时,较为复杂的工作活动则需要更长时间。

(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记录(参考文献[2] P28-32)

实施阶段后紧接着召开分析小组会议,负责记录的小组成员逐个报出分析要点,每位小组成员叙述其分析结论和认识,记录负责人汇总记录。要考虑和权衡每位成员的个人见解和判断,得出整个小组共同的分析结果。会议大约1小时,详细记录的撰写工作由记录负责人之后完成,用文本方式对分析结果进行全面描述,必要时加入少量而有针对性的照片、插图说明事实,要让没有经历分析现场的读者能够明白分析的结果。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记录准备用于专业的核心课程开发。

2.确定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 (参考文献[2] P48-60)

职业学习(即人的职业成长)不再是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而是“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过程。图2示意了“从初学者到专家”的5阶段职业能力发展模式。

 
 

 

 

 

 

 

 

 

 

 

 

 

 

能力发展阶段                  专业知识类型与学习内容

 

图2  从初学者到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

人的职业能力发展经历初学者、进步的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等5个阶段以及对应的4个逐次提高的学习难度范围:定向和概括性知识、关联性知识、细节与功能性知识、基于经验的专业系统化深入知识。按照这一思路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顺序,将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难度级别归入4个不同的难度范围里。这样确定学习内容顺序的归类原则是:确定哪些是职业初学者就能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哪些任务需要日益增长的职业工作经验?

学习难度范围1:教学与职业定向的工作任务紧密联系。学习难度范围2:教学与第二个任务范围里的系统的工作任务紧密联系,从整体上促进对职业关联性的理解。学习难度范围3:教学目标是掌握与问题导向的专门化工作任务相对应的细节与功能性知识,完成非规律性的任务。学习难度范围4:教学目标是开发学生完成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完成这一任务要求理解专业系统化深入知识层面的各种关系。职业教育的一些培养目标如团队能力、设计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质量标准和成本意识的保持等并不能直接作为教学或培训的内容,应通过合适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来培养相应的能力和态度。

四、课程建设要求

(一)贯彻“工学结合思想”,开发优质课程

本专业在进行课程开发时,不是按照知识之间的相关性组织教学内容,而是按照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组织教学内容,并把课程目标指向工作任务的实现,通过任务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通过多元化的、过程化的评价系统贯彻行业和企业标准。改革后课程内容与学科知识体系完全不同,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从工作实践中获取,职业能力和素质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训练和养成。

(二)双师团队实施“迭代递进”式教学

建立“订单班”管理机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教师共同组织教学,按照企业的工作模式和工作规范进行授课。由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课程团队,企业工程师发挥其纯熟的技术优势,不仅将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丰富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还注重对学生职业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及协作意识的培养。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课程考核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评价,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本专业的课程均采用多元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将考核环节融入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考核标准渗透企业规范和素质要求。评价采用多元体系,既关心学生的项目成果,又注重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四、课程建设验收

    专业建设委员会将在标范校建设验收之际,对所有建设的课程建行验收。以下为验收评价表。

课程负责人

 

联系方式

 

建设的

课程名称

 

开发的

教材名称

 

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定位

c公共基础课程    c专业核心课程     c专业方向课程 

c综合实训        c生产性实训       c拓展课程       c其他

课程

目标

 

企业参与各项建设工作的人员职务

c教学载体开发,参与人职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课程标准建设,参与人职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教学设计,参与人职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教材建设,参与人职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教学资源建设,参与人职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开

简要

描述

功能及承载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可采用图文并茂方式描述。

序化

教学

内容,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设计

c 完成课程标准

  c 完成单元教学设计 _____ 份(占总单元数的      %)

c 完成课时教学设计 _____ 份(占总课时数的      %)

c 完成考核评价标准 (c 评价标准来自于企业)

c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建设情况

c 三级目录   c样张   c完成初稿  c 准备出版,出版社____________________出版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c 引入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设的教学资源情况

课程基本资源:

c 教学要求   c各单元重点难点分析   c 整体/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c作业及答案

c评价考核设计  c与课程配套的演示文稿___份(占总课时数的     %)   c学生学习指南

c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拓展资源:

c教学项目或案例  c模拟实训\实验动画  c学生作品集      c在线测试  c专题讲座

c相关文献资源    c课程录像  c学生训练手册    c实训任务单

c企业案例    c名词术语解释    c电子教程c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后续重点建设工作

 

自评

          □ 通过           □ 不通过(需要修改)

专家评价

□ 通过           □ 不通过(需要修改)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U〕.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欧盟……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U〕.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U〕.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U〕.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U〕.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王军伟.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验〔U〕.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U〕.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教育部高教司等.架设桥梁:高等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U〕.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